認識鰲鼓 生態導覽 鰲鼓遊蹤 採訪雜記 專題計畫 網站導覽 參考資料
   
   

沙地的形成
    清朝雲嘉沿海的海埔地於仍是為海洋。當時濁水溪可以分成五大支流入海。整個河系的主流為今日的北港溪,由於挾帶大量土沙,因此在北港溪口形成龐大的海埔地。日據時期,濁水溪治導計畫實施後,北港溪被截離濁水溪而成為單一水系。由於濁水溪由上游攜帶大量泥沙至出海口,造成海埔地向外生長;又因為沿岸海流的優勢方向為由北向南,使得泥沙並往南延伸,形成沿海一帶一大片的海埔地。
【註:海浦地就是漲潮時淹沒退潮時露出來的海灘。】

回頂端



海埔地開發
    早期政府為增闢國土資源,擇定嘉義縣鰲鼓海埔地交由台糖公司開發,台糖公司於民國五十三年動工,五十七年完工,當時還派犯人兵來闢築約十公里的大海堤,圈圍北港溪與六腳大排水間之泥質灘地,約1030公頃的海埔地。

回頂端
圍海爭地的犯人兵。相片由東石鄉公所民政課提供。點選可放大!


滄海桑田
    雖然圍堤造陸是相當艱鉅的工程,歷經近五年投入3億4千多萬台幣,才向大海爭到了這片新土地,但只能說成功了一半,因為要改變土質,使土地的鹽分減少,讓海埔新生能夠耕作,才是接下來更大的挑戰。 民國六十一年台糖公司蒜頭糖廠東石農場正式成立墾殖處,約歷經十年開墾才初步完,進行農牧混合經營。早期部分地區先經洗鹽,並從荷蘭引近地下排水的技術,接暗管來降低水位,再種植甘蔗、水稻等;另一部份地區經營畜牧業與水產養殖;其他部分地區則為沼澤區與防風林。正是一個滄海變桑田的例證。

回頂端


地層下陷
    隨後因受區域性地盤下降影響,海堤也隨著下陷,民國七十五年因韋恩及艾貝兩颱風先後侵襲,造成南提潰決,洶湧海水瞬間淹沒整個墾區及附近民地。海堤復舊後,地層持續下降,部分地面標高已較海平面為低,每遇豪雨即遭浸水。曾於八十五年至八十九年度將下陷特別嚴重提段加高。
濕地一角。點選可放大!
回頂端


濕地的形成
    東石農場海堤中七孔水門因興建年久且受地下陷影響,無法完全關閉,漏水嚴重,致形成大片濕地,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鰲鼓溼地。但為了保護鄰近村莊居民之安全,經於八十九年十月將水門改建完成,改建後即不再漏水,原有濕地因而縮減。

回頂端
回認識鰲鼓